你的位置:首页 > 软件开发 > 网络 > 计算机网络复习大纲

计算机网络复习大纲

发布时间:2008-08-18 21:46:00
计算机网络复习大纲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1.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线路互相连接起来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体。2. 自治的计算机指的是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计算机间没有主从关系。与之对应的是非独立的计算机,如不具备操作系统的终端、分布式处理系统的节点主机、并行机算系统的单个处理单元,均依赖于整体才能运行,不能看作是自治的计算机。3.

计算机网络复习大纲

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线路互相连接起来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体。

2.     自治的计算机指的是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计算机间没有主从关系。与之对应的是非独立的计算机,如不具备操作系统的终端、分布式处理系统的节点主机、并行机算系统的单个处理单元,均依赖于整体才能运行,不能看作是自治的计算机。

3.     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内容包括计算机处理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目前,该两项技术处于融合阶段,即计算机离不开通信,通信系统均使用计算机处理技术。

4.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资源共享,共享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信息资源。

5.     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包括参与网络通信的计算机、通信线路及通信设备、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

6.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a)         主机-终端系统(主-从系统,不是严格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b)        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前者的扩展,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c)         计算机-计算机联网阶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ARP.NET、以太网和分组交换技术为标志)

d)        局域网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

e)         网络互联阶段

7.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主要掌握以下三种分类:

a)         按拓扑结构分:总线型、星状、环状、树状、星环状、网状,掌握前三者的拓扑图以及特点。

b)        按覆盖范围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c)         按传输技术分:广播网络(主要用在总线、星状网络拓扑结构中)、点对点网络(主要用在星状及网状拓扑结构中)

8.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按功能划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这两部分。

a)         资源子网由主机及主机上的数据资源构成,是网络服务器的提供者;

b)        通信子网由路由器、交换机、调制解调器、传输线路等通信设备构成,实现数据通信功能。

9.     带宽:表示通信线路的最大数据传输容量,与数据传输率采用同样单位,即:比特/秒,简写为bps。网络上使用的“带宽”也称作“数字带宽”,与单位为赫兹(Hz)的频率宽度相对应。单位换算:

1Kbps=1000bps

1Mbps=1000Kbps

1Gbps=1000Mbps(Gbps也称为吉比特率)

1Tbps=1000Gbps(Tbps也称为太比特率)

       而1Byte(字节)=8比特。与字节表示的数量级不同:

                 1KByte=1024Byte(字节)

                 1MByte=1024KByte

                 1GByte=1024MByte

       时间单位:

                 1s(秒)=1000ms(毫秒)

                 1ms=1000µs(微秒)

                 1µs=1000ns(纳秒)

       在计算时经常需要作这两种单位的转换。

       例子:

1)试机算100Base-T以太网中,每比特的传输时间。(100Base-T的传输带宽为100Mbps,即100M比特/秒,该单位的倒数就是每比特的传输时间,为10-8秒=10纳秒)

2)试计算在100Mbps的网络,传输1MByte需要多少时间。(时间为字节除传输速率,即1MByte÷100Mbps,这里需要将字节和比特单位统一。1MByte=1024×1024Byte=1048576Byte=1048576×8比特=8388608比特,所以,传输时间=8388608比特÷(100×106比特/秒)=8.3388608×10-2秒≈83.9毫秒)

10. 吞吐量:指某线路在某时段的实际数据传输速率,单位可以是bps,也可以是字节/秒,吞吐量总是小于或等于线路带宽。影响吞吐量的因素:

a)         网络互联设备的性能;

b)        所传输的数据类型(包大小、连接方式、传输协议等);

c)         网络的拓扑结构(共享线路的吞吐率总是比非共享线路的吞吐率要低);

d)        网络上用户的并发数,显然,用户数量越大,吞吐率越低;

e)         用户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f)         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g)        网络的壅塞状况。

11. 时延: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输时间。分: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三部分。

2 计算机网络体系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原则:

a)         根据功能分层,各层功能不重叠;

b)        功能划分有利于标准化;

c)         不同网络协议系统的功能分层应基本相同;

d)        上层对上层隐藏服务细节;

e)         分层数目应适当,以利于实现。

2.     (P10图2.1、P12)实体与对等层、协议、服务与接口

3.     面向连接服务:通信前需通信双方建立连接,并在整个通信过程维护该连接的有效性,在通信完毕后需明确释放通信资源,中断连接,即遵循连接建立、使用、释放的三个完整过程。特点:报文(分组)仅在连接建立阶段需要携带地址,其后即可无地址发送,数据按序发送并保证按序到达,传输延迟小,传输带宽有保障,费用较大。

4.     无连接服务:传输前不需要建立连接,报文(分组)可直接发送。特点:所有报文(分组)都独立传输,因此,每个报文(分组)都需要携带完整的源-目的地址,报文(分组)的到达顺序可能不一致,延迟不同,费用较低。

5.     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分层方式、各层协议、以及层间接口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6.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应遵循开放、互联的原则。

7.     OSI体系结构(P14、15,图2.2)及各层功能。

8.     OSI的层间通信(P17,图2.4)。

9.     同等层之间的通信(P19,图2.5)。

10. 封装和解封装(P20,图2.6)。

11. TCP/IP模型(P32,图2.9)。

12. TCP/IP模型应用层的主要协议有:HTTP、SMTP、FTP、DNS、SNMP、Telnet

13. IP层的主要协议有:IP、ARP、RARP、ICMP。

14. 传输层的两个协议:TCP、UDP。

15. TCP/IP网络模型的协议数据封装(P24,图2.11)。

3 物理层

1.     信息、数据、信号的概念。(P26)

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概念。(P26)

3.     数据通信的概念。(P27)

4.     信道的概念。(P27)

5.     数据通信的模型。(P27,图3.3)

6.     信号调制:是载波信号随输入信号变化的过程。

7.     数据编码:将数据变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物理信号的过程。其反过程是数据解码。

8.     信号调制的三个参数是:频率、振幅、相位,分别对应信号的频率调制、振幅调制和相位调制。

9.     为了传输数据,数据需要经过编码,还可能经过调制,然后传输,按编码和调制的组合方式,有4种数据传输方法:

a)         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可能需要调制,也可以不调制;

b)        数字数据,模拟信号。必须经过调制。

c)         数字数据,数字信号。不需要调制,可能经过重新编码。

d)        模拟数据,数字信号。需要经过数模转换的编码。

10. 数字数据的三种调制方法:频移键控、幅移键控、相移键控。(P29、30)

11. 基带传输:在数字信道中利用基带信号直接传输数据的方式。一般用于短距离。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都是基带传输。

12. 频带传输:在模拟信道通过调制解调实现数字数据的传输方式。用于远距离的。电话系统采用。

13. 多路复用:即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多条通信信道的传输技术。根据复用方式,分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是频分多路复用在光纤信道上的叫法。

14. 数据传输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15. 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波。

16. 物理层的四个特性:(P48)

17. EIA RS-232C/V.24接口标准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

18. 中继器的基本特性,集线器的基本特性。

4 数据链路层

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在物理层的基础上为网络层提供无差错的通信。数据链路层实现相邻主机间的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链路管理、寻址。

2.     相邻节点(主机)是指由同一物理链路连接的所有节点。相邻节点与跨过路由器、网关连接的节点对应,在相邻节点间不需要做路由,节点间可通过广播寻址。

3.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元(PDU)叫做帧。

4.     帧的基本格式。(P57,图4.1)

5.     差错是指接收端收到的数据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差错分随机错和突发错。

6.     差错控制的原理是通过校验码发现传输中的错误,并通过重发机制来纠正错误。校验码分纠错码和捡错码。前者不但可以发现错误,而且能自动修复错误;后者则只能发现错误。网络传输中一般只使用捡错码,发现错误后丢弃错误包,然后通过自动请求重发来纠正错误。

7.     常用的捡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校验码。

8.     反馈重发机制(自动请求重发或ARQ):当接收方捡出错误帧时,首先将该帧丢弃,然后给发送方发送请求重发该错误帧,直致收到无错的帧为止。

9.     流量控制的作用:使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流量不超过接收方的接收能力。若发送方发送速率太快或发送流量过大,可能导致接收方来不及接收,从而导致数据丢失,故数据链路层需要实现流量控制。

10. 数据链路层常用的两种流量控制法是停等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该两种协议同时也实现了差错控制。停等协议的传输过程严格遵守“发送-确认-发送…”的循环,接收方不确认就不能发送下一帧;滑动窗口协议则是“发送1-发送2-发送3-确认4-发送5-发送6-发送7…”,同样是接收方不确认就不能发送下一组帧。

11. 链路管理(P62)

12. 数据链路层的三种基本服务: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有确认的面向连接服务。

13. HDLC的帧格式(P63 ,图4.4)

14. 以太网卡的地址标识是全球唯一的,该地址长度为6字节共48比特位,一般按字节间隔以十六进制数表示,如:00-90-27-11-cc。网卡地址也叫物理地址或MAC地址,该地址不可更改。

15. 网桥的主要功能(P68-69)

16.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P69-70)

17. 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技术(P71)

5 局域网技术

1.     局域网的特点:(P75)

2.     星型拓扑结构的优缺点(P76-77)

3.     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发送策略:由于所有站点都使用同一传输链路(共享介质),因此,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站点发送,否则就会造成冲突;当一站点发送时所有其它站点都能侦听到,发送帧经过目的站点时,目的站点根据目的地址识别该帧,并将其接收下来,其它非目的站点则不予接收;发送可能是与其它站点交替进行的。

4.     总线型拓扑的优缺点。(P77)

5.     环形拓扑:类似总线拓扑,所有站点共享传输链路,因此,需要一种回避冲突的访问逻辑,通常采用令牌来控制访问。

6.     IEEE 802标准概述,需要掌握802.1、802.2、802.3的定义。(P80)

7.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P81,图5.9)

8.     局域网将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划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子层,以太网的MAC地址即是从该子层的名称来的),MAC子层实现总线网、环形网的共享介质访问逻辑控制。

9.     信道分配方法有两种:静态的和动态的,局域网都使用共享介质,因此不采用信道复用技术,而是采用轮转、预约或争用的动态分配方法。总线型以太是典型的争用分配网络,而令牌环形网则是典型的非争用的仲裁网络。

10.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是IEEE 802.3及以太网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策略,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发送中遇冲突停止,凡是冲突停发的都需等待一个随机时长后重发。完整的过程参看P83。

11. 令牌环形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P84)

12. 以太网的帧结构。(P85,图5.10)

13. 以太网分类及基本特性(P87,表5.1)

14. 共享式以太网的缺陷:受CSMA/CD协议的限制,覆盖范围有限;由于无法避免冲突,因此在网络总容量不变的情况下,站点数量越大冲突越频繁,传输效率越低;所有设备都必须以同一速率发送数据。

15. 快速以太网技术标准为IEEE 802.3u,物理层协议有三个:100Base-T4,使用四对3/4/5类UTP(非屏蔽双绞线),100m传输距离;100Base-TX,使用两对5/6类UTP/STP,RJ45接头,100m传输距离;100Base-FX,采用单膜/多膜光纤,ST或SC光纤连接器,传输距离2000m。快速以太网在MAC子层仍采用CSMA/CD协议,保留IEEE 802.3的帧格式,支持全双工通信,传输速率为100Mbps。

16. 千兆位以太网标准为IEEE 802.3z和IEEE 802.3ab,在1000Base-T标准中仍使用以太网帧格式和CSMA/CD协议,四对5/6类UTP线缆连接。

17. 交换式以太网,各端口拥有独立带宽,支持全双工,交换机可自动识别各端口所连接设备的MAC地址,并按地址实现端**换,没有冲突,各端口传输速率可自适应。

18. 了解两种类型的VLAN:基于端口的VLAN和基于MAC地址的VLAN。

6 广域网

1.     广域网WAN是一个运行地域超过局域网的数据通信网络。广域网通常使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数据链路在广域网范围商访问远程网络。广域网技术只涉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2.     广域网设备包括路由器、广域网交换机、调制解调器、通信服务器,注意广域网交换机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换机的区别。日常所说的交换机多是指以太网交换机,用于局域网,工作在第二层;广域网交换机一般由通信服务商管理,工作在物理层,可实现远程、高速、大容量的线路交换,常用的广域网交换服务有帧中继交换、X.25交换、ISDN交换、ATM交换等。

3.     DTE:数据终端设备,是通信链路上数据的最终使用者,包括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打印机等;

4.     DCE:数据通信设备,是通信链路上进行数据转换,以使其能在不同的链路上传输,如调制解调器。

5.     广域网封装协议主要有:PPP、HDLC、X.25、帧中继、ISDN、ATM等

6.     广域网连接主要有:专线连接(T1/E1)、交换连接;交换连接分电路交换(ISDN)、分组(X.25、帧中继)/信元交换(ATM交换)。

7.     广域网网络层可提供两类服务: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和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8.     DDN数字数据网是一种专线电路交换数字数据传输网络。

9.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是一种虚电路交换网络,由于它能支持话音、数字、图像、视频等的通信,因而其业务服务是综合的。ISDN面对用户的接口标准有两种:基本接口BRI,面向普通家庭用户信道为2B+D,总带宽是144Kbps;一次群速接口PRI,可提供分别对应T1和E1线路的传输带宽。

10. X.25和帧中继都是虚电路分组交换网络,通过临时虚电路(按需建立)和永久虚电路为用户提供有带宽保证的数据传输业务。X.25和帧中继的主要差别是:X.25在数据链路层上有差错检查功能,而帧中继没有。

11. ATM是一种高速的虚电路信元交换网络,信元长度为53字节,包含48字节的用户数据和5字节的信元头。ATM的物理接口基本传输速率是155Mbps。

7 网络层

1.     网络层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分组选择路径,确保分组到达正确的目的端,该过程即是路由。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边界,是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接口;网络层在数据链路层相邻节点通信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互联。与数据链路层上的不可划分MAC地址不同,网络层使用可划分的逻辑地址。

2.     网络层可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也可以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3.     电路交换在传输双方间建立一条独占的通信电路。电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因此具有带宽保障,传输时延小,分组按序到达的特点,但其线路利用率低,费用较高。

4.     报文交换(P143)

5.     报文分组交换(P144)

6.     三种交换技术比较(P145)

7.     I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无确认的网络层协议。IP层的主要内容有:IP地址、IP分组格式、IP子网划分、IP路由,及ARP、RAP、ICMP等同属网络层的协议。

8.     IP分组格式。(P148)

9.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主要区别:物理地址是固化的地址,不可更改,全球统一分配,不能作子网划分,不可路由,只用在数据链路层;逻辑地址可作子网划分,可路由,用在网络层。在局域网内,通信最终由物理地址实现;在网络互联时,通信必须借助逻辑地址路由分组才能进行。按协议层封装,传输时逻辑地址被物理地址封装。

10. IP地址是32比特位的逻辑地址,分A、B、C、D、E五类,可用于作主机地址的是A、B、C类,D类为组播地址,E类不用。IP地址以十进制点分表示,分前后两段,前段表示网络地址,后段表示本网络主机,为了明确分段,需要附加子网掩码。

11. IP地址的计算。需要熟练二进制到十进制及其逆运算、子网地址计算、主机地址计算。

例子:

1)将十六进制的IP地址D224AFB6转换为用点分割的十进制形式,转换结果为210.36.175.182

2)C类地址做子网划分,子网掩码255.255.255.240,计算该地址可划分几个子网,每子网可分配多少台主机?(答案:标准C类网络地址长度为24比特,现用第四字节作子网划分,将该字节的子网掩码转换为二进制(240)16=(1111 0000)2,前4个1表示子网位长度,因此,可划分子网数为24=16;后4比特为主机位,可分配主机数为24-2=14)

3)同理,可以计算子网掩码255.255.255.128、255.255.255.192、255.255.255.224、255.255.255.248、255.255.255.252的子网个数、每子网主机数量。

12. 公用地址是互联网上使用的地址,全球统一分配;私有地址仅用于企业内部网络,由企业自己分配。可用于作私有地址的有三组:A类是10.0.0.0~10.255.255.255,子网掩码255.0.0.0、B类是172.16.0.0~172.31.0.0,子网掩码255.240.0.0、C类192.168.0.0~192.168.255.255,子网掩码255.255.0.0。

13. 网关是子网与子网间通信的接口,默认网关是子网内与外部所有子网的最后一个可用通信接口,所有其它未知的网络均由默认网关转发。

14. ARP协议(P156,按图7.12解释以太网、ARP协议、IP通信过程)。需要掌握Windows下ARP命令的使用,基本使用方法有三种:

arp –a  显示ARP缓存表

arp –d  清空ARP缓存表

arp –s  静态绑定IP-MAC地址对

15. 反向地址解释协议RARP。(P157)

16. ICMP协议全称为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用于报告IP分组传输的问题,如目的端不可达、分组格式错误等,也用于网络测试(回声请求/应答),及请求对方子网掩码、时间戳等目的。需要熟练使用ping命令。

17. 路由:当目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一子网时,分组被发往网关,网关接收后根据目的地址查找路由表,然后按路由表的指示转发给下一个路由器,经过逐点转发,分组最终送达目的主机所在网络。路由表包含所有可达目的网络及下一接口地址的一个列表。根据路由表的建立方式,路由协议分静态路由协议(路由表由管理员手工建立)和动态路由协议(由路由器自主学习网络拓扑结构并计算得到)。

18.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使用128位地址,支持包括实时传输的更多服务类型、支持安全认证、可实现多播、移动通信。

19.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基本功能是为分组作路由转发服务。通信子网的传输过程涉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见P170,图7.15。

20. 路由器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提供异构网络互连‚实现网络的逻辑划分ƒ实现VLAN之间的通信。

8 传输层

1.          传输层位于OSI 参考模型的第4层,它为上一层提供了端到端的可靠的信息传递。包括以下基本功能‚ƒ„…(见P181)。

2.          传输层的两个协议:TCP/UDP,传输层通过16比特的端口号来识别传输目标应用进程(通信实体)。

                        i.              传输控制协议TCP:面向连接、具有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能力。TCP通信有三个过程,即连接建立、连接使用、连接拆除。TCP通过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P187,图8.6)。

                      ii.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无连接,无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3.          TCP分段格式。(P182~P183)

4.          TCP/UDP传输层的端口号分保留端口(如21/TCP,FTP服务用、23/TCP,Telnet远程登录用、25/SMTP,邮件传输用、80/TCP,HTTP协议用、53/TCP/UDP,DNS服务用、161/UDP,SNMP协议用)、动态分配端口和注册端口三种。(见P185表8.2)

5.          TCP采用序列号、确认和滑动窗口协议等机制来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

6.          RIP、SNMP采用的传输层协议是UDP;而HTTP、SMTP采用的传输层协议是TCP。

9 应用层

1.          应用层位于OSI 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通过使用下面各层提供的服务,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是计算机网络与用户之间的界面或接口。应用层由若干面向用户直接提供服务的应用程序和支持应用程序的通信组件组成。

2.          因特网常用的服务模型为客户/服务器模型(C/S模型):服务器拥有客户使用的大量资源,总是处于守候状态,一旦客户服务请求到达即可为其提供资源服务,服务器总是使用保留端口或注册端口;客户是大多数网络用户的角色,通信总是由客户先发起服务请求;客户一般使用动态端口。

3.          当客户端由浏览器(Browser)承担的时候,C/S模型就编程了B/S模型。本质上这两种模型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客户端软件更为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安装和维护,在单一的浏览器上可实现多种服务,如:网页浏览、邮件管理、文件传输、远程登录、数据库管理等。改种服务系统称为Web应用系统。

4.          服务器处理多个并发请求的两种实现方案:重复服务器方案‚并发服务器方案。(P196)

5.          常用的应用有:DNS、SNMP、HTTP、SMTP、FTP、TFTP、Telnet。熟悉这些应用的功能、作用。(P194)

10 Internet / Intranet / Extranet

1.       Internet的概念和组成:因特网是以TCP/IP连接的全球计算机网际互联网,包括我们前面所学的各种局域网技术和广域网技术,由DNS服务、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FTP服务、IRC服务、视频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多种应用服务组成全球信息海洋和通信网络,通过因特网,用户可以与多个服务器连接并实现从数据到语音、视频的交互。因特网是一个无国藉差别的自由社区。因特网是人类发展使上最为伟大的技术进步之一。

2.       ISP是用户接入Internet的服务代理和用户访问Internet的入口点,全称Internet服务提供者。在中国主要有中国电信公司、中国网通公司、中国教育科研网等。

3.       常用的Internet接入方式有:PSTN、ISDN、ADSL(以上三种面向个人用户)、DDN、帧中继、光纤接入、局域网接入、无线接入(以上四种面向企业用户)。

4.       DNS域名系统是全球分布的分级主机域名解析服务系统,包括域名、主机、域名服务三打要素。

5.       域分顶级域、二级子域,其中,顶级域有.com(商业机构用,如microsoft.com)、.edu(教育机构用,如yale.edu耶鲁大学)、.gov(政府机构用,如nasa.ogv美国宇航局)、.net(网络组织,如nic.net因特网域名注册服务中心)、.mil(军事机构用,如army.mil美国军事网)、.org(其它非盈利组织用,如greenpeace.org绿色和平组织)等,顶级域名还包括国际域,如.cn、.us、.fr等,在国家顶级域名下可建立.com、.edu、.gov、.net等二级子域。顶级域和二级子域是由NIC定义的,用户不可申请。

6.       完整的域名至少应包含顶级域,企业或各种机构、组织可在顶层域或国家二级子域下申请自己的域名,域名书写格式:如microsoft.com、pku.edu.cn等,一个组织的域名代表了该组织在因特网的身份标记,该组织内部的所有服务器都使用同一个域名。主机域名由组织自己向当地的NIC申请。主机由主机名+组织域名组成完整的主机域名,如:msn.microsoft.com,msn是主机名,microsoft.com是微软公司的域名。

7.       域名服务器:域名由域名服务器解析,在通信开始前,首先要将主机域名解析为其对应的IP地址,然后通过IP网络实现通信。域名服务器是由各组织自己管理的服务器。

8.       Web服务或WWW服务是一个建立在TCP/IP上的超文本传输网。

9.       超文本是一种使用HTML语言写的带一定格式的文本,也叫HTML文本。之所以叫超文本是因为你可以从一个文本经过超级链接跳转到另一个文本。简单说,超文本就是能链接到其它文本中的文本。超媒体:包含超链接的多媒体数据,如图像、视频、语音等。

10.    超级连接:在超文本/超媒体中的指针,点击该指针可以打开其它页面,超链接使WWW变成一种没有顺序、没有层次的蜘蛛网结构。

11.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用于描述超文本的格式化输出及排版方式,如字体、段落、位置等。其标记以<标记名>表示,</标记名>则是结束标记。如<bold>天气预告</bold>显示结果为天气预告(加粗显示)。基本的HTML文本结构如下:

<HTML>

        <HEAD>

        </HEAD>

        <BODY>

        .显示页面主体

        .

        .

        </BODY>

</HTML>

HTML语言的解释器叫做浏览器,如IE浏览器。

12.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在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13.    统一资源定位URL是因特网上唯一确定资源位置(如网页)的方法,基本格式为:

协议://主机域名/资源文件名

协议:http、ftp、telnet等

主机域名:可以使用域名或IP地址,包含TCP端口号

资源文件名:包含完整路径

举例:http://www.foo.com:8080/users/service.html

14.    Intranet的概念及组成。(见P235)

15.    WWW服务的实现过程,以实例理解(P220),其基本国撤柜如下图:

计算机网络复习大纲

16.    Email服务使用的协议有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端口号25/TCP;POP3(邮局协议),端口号110/TCP。

17.    文件传输协议的服务器模型(P223,图10.15)。熟悉ftp的使用(实验)。

18.    Telnet服务是一种远程登录程序,用于远程控制和远程维护。熟悉Telnet的使用(实验)。

19.    常用的搜索引擎有:

http://cn.yahoo.com

http://sohu.com

http://baidu.com

http://www.google.com

15 网络安全

1.  网络安全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2.  安全网络的特点是: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

3.  网络安全的内容包括:网络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管理

4.  网络安全的威胁:

a)         截获:攻击者从网络上**信息,从而使网络的保密性受到破坏;

b)        中断:攻击者有意中断网络上的通信,破坏网络的可用性;

c)         篡改:攻击者有意篡改网络上的信息,破坏网络的完整性;

d)        伪造:攻击者使假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破坏网络的不可抵赖性。

5.网络安全策略包括: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原标题:计算机网络复习大纲

关键词: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dmin#shaoqun.com (#换成@)。

可能感兴趣文章

我的浏览记录